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24-10-12 09:44 阅读次数:0 分享: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从“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从“硬道理”到“新时代的硬道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全面把握我国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新调整、发展境界的新追求。必须深刻领悟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我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坚定不移把推动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到经济工作的全过程各领域。

一、深刻领悟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的重大意义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没有过硬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前,我国资源瓶颈与环境约束日益凸显,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创新第一动力作用尚未充分发挥,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艰巨,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挑战。新的发展阶段、新的使命任务和新的发展环境对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提出了更高、更为紧迫的要求,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40多年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不断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才能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发展质量不高的突出表现,必须推动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从主要解决“有没有”转向解决“好不好”“优不优”。“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这一创新表述,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彰显了我们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对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

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过去粗放式的发展难以解决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只有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物质基础。新时代新征程的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注重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让全体人民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高质量发展是应对风险挑战、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瘠的土地上长不成和平的大树。发展是基础,不断壮大物质技术基础才会更加安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应对好各种风险挑战、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十分紧迫。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新时代新征程的发展必须守住安全底线,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确保现代化事业不错失机遇、不被打断进程。

二、充分认识我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新发展阶段,深刻洞察国际形势复杂变化,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我国经济总量从2012年的53.9万亿元提升到2023年的126.1万亿元,占全球经济比重从11.3%提高至18%左右。近年来,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总体保持在30%左右,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经济发展的安全基础不断夯实,2023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93公斤,继续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原油产量2.09亿吨,实现稳产增产,发电装机容量29.2亿千瓦,水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占比过半。

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明显。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我国研发投入强度由2012年的1.91%提升至2023年的2.64%,全球创新指数由2012年的第34名升至2023年的第12名。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进,国产大飞机C919、国产首艘大型邮轮投入商业运营,“夸父”量子计算云平台上线。产业转型升级明显加快,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连续14年居世界首位,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从2012年的9.4%、28%提高到2023年的15.7%、33.6%。

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高质量推进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优势互补性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2年的52.6%提升至2023年的66.2%。总结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从2012年的2.88∶1缩小至2023年的2.39∶1。区域经济布局更趋优化,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由2012年的40.9%提高到2023年的42.8%。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大力推动产业、能源、运输、城市环境治理等结构转型升级,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2023年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连续4年在世卫组织所确定的35微克/立方米第一阶段过渡值以下,我国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相较于2012年提高27.8个百分点,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全国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连续多年保持“双增长”,2023年人工林面积13.14亿亩,位居世界第一,近十年中国为全球贡献了约1/4的新增绿化面积。

高水平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不断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持续推进,外资基本盘总体稳定,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2023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达到41.76万亿元,其中汽车新车(不含二手车)出口491万辆、跃居世界首位;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1632.5亿美元。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等贸易投资合作更加紧密,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截至2024年7月,中欧班列已经通达欧洲25个国家224个城市,累计开行超过9万列。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加大就业优先政策实施力度,着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2013—2023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超1.4亿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过4亿人。居民消费水平持续提高,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796元,自2012年以来年均增长7.53%。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居住条件和质量明显改善,医疗和教育服务水平大幅提高。

三、坚定不移把推动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到经济工作的全过程各领域

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为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创新完善宏观调控,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创新消费场景,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发挥好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补短板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加强政策统筹协调,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确保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立产业需求引领的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培育壮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健全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大力推动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

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有效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障碍,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企业。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不断完善外商投资权益保护机制,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高质量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发展,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积极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和循环。稳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培育农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切实畅通城乡区域经济循环。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持续推进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化险。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加强重点行业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进一步强化重点领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有效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